日前,記者來到鄱陽湖畔,長江之濱。新城綠意濃濃,鄉村整潔靚麗,處處天藍水碧,江西九江廬山區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格外秀美。
  近年來,廬山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正在形成。
  生態經濟力促轉型升級
  粉煤灰是燃煤電廠發電產生的工業廢棄物,堆積成的灰山不僅占用土地,而且嚴重影響環境。然而,在廬山區虞家河鄉的國電九江發電廠魏家沖灰庫,成堆的灰渣成了“寶貝”——通過“粉煤灰綜合利用項目”,利用國際先進的粉煤灰脫碳處理技術,一車車廢棄的灰渣可以分選出精煤、漂珠、氧化鐵、低碳灰等有價值產品。目前,該項目年處理灰渣40萬噸,實現產值6000萬元。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九江市屬於重點開發區域,發展方向是強化臨港產業和商貿、旅游功能,建成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區域性的物流樞紐,培育形成區域副中心。”九江市委常委、廬山區委書記汪澤宇說,“這就要求我們走好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基於此,廬山區以“綠色GDP”衡量落戶項目,建立起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對企事業單位污染物實行排放許可制,對污染物排放總量實行控制,不斷提高企業的“綠色門檻”,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城東港區是廬山區生態工業建設的主戰場。在這裡,一座總投資6億餘元的分佈式能源站即將竣工投產,它以天然氣為燃料,通過能源梯級利用,可以為園區企事業單位供應能源,每年可減少煙塵排放9200噸、減少燃用標煤20萬噸。
  以城東港區為基礎平臺,廬山區積極建設以生態為前提的綠色食品產業,引進了中糧百億產業園等20餘家投資億元以上食品及關聯企業。與此同時,大宗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倉儲中心等項目紛紛建成,使現代工業物流成為廬山區發展生態工業的新興產業。
  生態理念築就“城市客廳”
  九江城南,廬山區規划了6.8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城市客廳”。這裡,有該區利用荒山和廢棄機場精心打造的南山公園。在南山公園的建成區內,近一半的面積被綠色渲染著,香樟、桂花、杜鵑、山茶花遍佈公園,喬木、灌木、花卉合理搭配,營造出四季如春的生態園林景象。
  “在遵循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通過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以及建立空間規劃體系,我們的區域發展和建設尤其註重超前規劃,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力求建好城景合一的生態新城。”廬山區區長鐘好立說。
  “生態是最寶貴的資源”——這是廬山區幹部群眾的共識,造林綠化工程成為生態改善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去年,該區投入1.5億元用於造林綠化工程,重點抓好道路通道綠化和環山、環湖、環路綠化以及工業園區綠化,共完成造林面積5.81萬畝。全區263個新農村建設點,新植桂花、樟樹、茶花等綠化大苗和果木花卉10萬多棵,極大改善了農村自然環境。
  按照統籌城鄉的原則,廬山區每年投入城鄉環衛資金近億元,使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城鄉生活垃圾完全實現無害化處理。2012年,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63天,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生態元素共繪美麗家園
  遠望山如黛,近觀湖浩渺,廬山區有5個鄉鎮環抱廬山,4個鄉鎮依偎鄱陽湖,頗具生態田園之美。廬山腳下、鄱陽湖邊,連片的果園、茶園生機盎然,成為一道道靚麗風景。
  該區“以果為媒、以茶會友”,讓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聯姻”,做大做好“採摘游”和“農家樂”兩大文章,催熱了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並帶熱了商貿、娛樂、餐飲等產業。據統計,去年全區共接待境內外游客4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40億元,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過萬元,位居江西省前列。
  電動車、太陽能熱水器、沼氣……越來越多的新能源和節能產品,在人與自然的融合中走入了城鄉百姓家。廬山區新港鎮荷塘村農民餘啟正說:“以前騎摩托車,每月光油錢就要150多元;如今騎電動車,不僅節省了開支,還為保護環境出了一份力,低碳生活就在我們身邊啊。”(本報通訊員 張家峰 張海岩 本報記者 胡曉軍)
     (原標題:九江廬山:發展富含“綠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qqbzlvaemsc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