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
  湖南日報社 省民間文藝家協會
  省工藝美術協會
  記住鄉愁
  ——尋訪最美的古村鎮、老手藝
  本報記者 文熱心 蔣劍平
  5月中旬,記者來到綏寧東北部,跨過蓼水河上那座李熙橋,再前行數百米,觀訪於家大院。
  於家大院西、北兩面臨山,山上坡緩林茂。登上院西的牛型山,一片青黛的於家大院就在眼前。
  1、四縱八橫,25棟窨子屋
  於家大院其實就是一個由25棟窨子屋組成的建築群。
  所謂“窨子屋”,一般解釋是:從明代洪武十三年到清朝光緒七年,湘黔贛出現這種建築——鐵桶一般的四面高牆,方方正正圍成“一顆印”的形狀。當然,這裡的窨子屋與洪江古商城的不一樣,大門是敞開的。
  這裡沒有什麼主體建築,所有的窨子屋都坐北朝南,一樣的模式、大小。記者進入這個建築群落,聽“院中人”於光建解釋大院,講述大院的故事。
  他說,這裡原本有好幾十棟窨子屋,現在只剩下25棟了。這裡最早的建築應出現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身為統領的於仲仁率兵來此平叛,覺得這裡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比起老家河南蔡州強多了,便一封辭職奏摺上去,在這裡定居下來。從此,於氏後人在這一壟肥沃的土地上耕田讀書,築建房屋,直到清末形成了4條縱道、8條橫巷、幾十棟窨子屋的建築群落。
  於光建說,房子的主人都很平常。因此,這些窨子屋都是他們以燕子銜泥的方式,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棲身之“窩”。目前發現最早的銘文磚是清代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最新的是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這就說明窨子屋群落從始建到成型,於氏家族至少花了130多年。
  2、大磚小瓦,一個青黛世界
  這裡是一個青黛世界。
  磚,是柴燒出的青磚,規格三(寸厚)六(寸寬)九(寸長)。
  瓦,是柴燒出的青瓦。圓弧形,巴掌大。
  每棟之間,是1米多寬的巷道,由青色的石板鋪就。
  上上下下,構成一個青黛的世界。
  這種青黛世界是當時條件所然,還是一種美的追求?因為水泥是上個世紀初的產物,當時叫士敏土,瓷磚更是後來的奢侈品,中國的建築從來都是秦磚漢瓦。當時,在農村建房,青磚黛瓦不僅是最好的,也是最美的。
  這群青黛的建築,和後面、右面的青山,和前面、左面的白玉帶河、蓼水河,渾然一體,更襯托出於家大院的厚重、古老。
  3、於家人們,打造時代經典
  於家大院,實在是一個時代的經典。
  磚,燒得到位,敲得叮噹作響,打磨得非常平整,這從砌出那光溜溜的牆可以作證。
  磚與磚之間,用糯米、石灰黏合,磚縫之間再用石灰漿勾勒,是那麼細小規則。
  每棟窨子屋有巷道相通,可又不是直通的,而是互相錯落。於光建告訴我們,這是為了防盜需要。盜賊在這種要轉九十度彎的巷道里逃跑只能放慢速度,而其他人家也可從彎處殺出,盜賊只能束手就擒。
  窨子屋的裡頭,一律只在南牆開窗,北、東、西牆一般只開通風孔或小窗。平日這洞就開著,通光、透氣,一旦失火,洞後有一塊裝有手柄的磚,恰好將洞堵住。
  而最為精巧的則是雕花門柵和窗格。雖然那些圖案沒有脫離中國傳統的平安(瓶)、聚財(盆),福(蝠)、祿(鹿)、壽(桃)、喜(鵲)等圖案,雕法也就是中國傳統的圓雕、陰雕、鏤空雕等手法,可雕得非常精美。上面也沒有再刷油漆,塗的是桐油,顯出本色的木紋。記者看到,雖然許多房子已經人去樓空,可門柵、窗格上的雕花風采依然。
  4、聚居意識,積累這個遺存
  作為於家子孫,他們的聚居意識非常強烈,房子就從卧牛山坡建起,一棟棟地隨著西邊那個小土崗,向蓼水河邊延伸。
  這裡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則體現著一個聚居群落另一種追求。專家如此解說:“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充分證明當時於氏家族成員地位平等、貧富相近、互學互勵、互助互濟,沒有等級之分,這也是合居建築群與其他建築區別性特征。”  (原標題:青黛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qqbzlvaemsc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